特朗普没现身九三阅兵,却远程递上“台阶”:一句“不是挑战”+节日祝福,看似客气的表态,实则是话术、是信号,更是交易前的铺垫。 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,被问到北京的9·3阅兵是不是在“挑战美国”,他否认了,还说了句老口头禅——“中国需要我们,比我们需要他们更多”。阅兵开始没多久,他又发了长文,向中方元首和中国人民送祝福,还问了个问题:会不会在阅兵里提到美国人在二战里为中国做的牺牲,比如飞虎队。最后,他甚至还给普京和朝鲜领导人也送上了“美好祝愿”。这一连串操作,外行人可能就看个热闹,但内行人就能看出门道了。 为什么要把他这番表态单独拿出来说呢?因为他对内和对外是两种不同的说法。对美国国内,他强调“我们更强”“对方更需要我们”,这是在动员信心;对国际社会,尤其是对北京,他表现得很礼貌、很克制,避免在纪念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这个节点上惹事。舆论场上都在调侃“特没谱变特懂事”,这话虽然糙,但理不糙,至少在那天,他没把“火药味”弄到前台来。 我更关注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收住了。关税谈判在斯德哥尔摩开过一次会,美方财长说两三个月内还会有一轮谈判。算一下时间,正好和10月底韩国庆州的APEC峰会对上了。韩方特使说,中方元首“如无意外”会出席,王毅外长的访韩邀请也得到了积极回应。同时,特朗普在和韩国总统会面时也说“很可能出席APEC”。这不是巧合,这是有节奏的。谁要是想在APEC上谈“大生意”,就得提前把氛围营造好。越接近这种大场合,越怕出现不可控的舆论事件,这就是他9月3日选择当“好学生”的原因。 有人说,他提飞虎队是往自己脸上贴金。我怎么看呢?我觉得一半是真情,一半是算计。飞虎队在中国上空打过仗,这是事实,不会被抹去。中方也没忘记这段友谊,阅兵观礼席上有飞虎队成员的后代,这就是一种回应。但问题是,把“历史中的美国人”和“当下的白宫政策”硬绑在一起,这是一种话术,不是逻辑。历史的荣誉不能当成现实谈判的筹码,更不能让某个账号把公共记忆据为己有。尊重史实没问题,但拿史实当流量工具就不太体面了。 再说说他对普京和朝鲜领导人“送祝愿”这件事。这看起来像是在摆出一种“超然”的姿态,但其实有点无奈的味道。天安门城楼上谁在谁不在,很清楚。对于一个特别在意曝光和仪式感的政治人物来说,这种“缺席”的象征意义很大。公开送祝愿,是为了避免显得自己小家子气,是一种把姿态调整到“我不介意”的缓冲动作。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,不管是祝福中国,还是祝愿其他人,都是在把矛盾从“面对面的冲突”变成“各说各的”。 把镜头从人物身上切回到地缘格局上。纪念反法西斯胜利,不只是回顾历史,也是现实政治的一面镜子。新闻稿里不点明“侵略者”,这种模糊是故意的。就算是在一条祝贺的帖子里,他也得小心翼翼地避开敏感词。对比美国驻华使馆在社媒上发的“华盛顿和东京携手消弭战火”这种奇怪的说法,就能更清楚地看到白宫内部的说法不一致。有人还在玩话术游戏,有人就知道在这一天最好少说错话。越是关键的纪念日,越能看出谁尊重历史,谁在歪曲历史。
我也想说说“阅兵是不是在秀肌肉”这个老话题。军事仪式当然有展示力量和威慑的作用,但阅兵更深刻的意义是在宣示秩序——告诉外界我们认同什么、守护什么、反对什么。对于那些话说得太满、动作又太快的对手,阅兵场上的钢铁队列就是一种提醒:对抗的代价是什么,谈判的红线在哪里。特朗普这次没踩线,不是他突然觉悟了,而是他算清楚了利弊。在一个纪念日里挑衅,能得到的好处不多,但丢掉的好感可不少。 外界一直在热议他“要不要来北京”的邀请。之前有传言说他“要是中国在谈判上让步才会来”,但现在看来,邀请名单里没有他,这已经确定了。至于中方元首会不会参加联合国成立80周年活动,暂时没有任何可靠消息,连传言都很少,这属于“没什么相关信息”。换句话说,真正的关键不在纽约,而在庆州。APEC是谈经贸议题的好地方,礼宾程序可控,双边会见也多,哪怕只说一句“继续推进关税谈判”,那也是实实在在的成果。 回到中美关系的根本逻辑上。能看到一种微妙的“象征性友好”在起作用:表面上关系降温了,但本质上的博弈还在继续。特朗普说“关系很好”,在外交上,这种话通常就是“先把姿态摆好,方便下一步交流”的意思。具体到经贸谈判上,该用的手段还是那些:关税、清单、豁免、期限、验证。谁也不会因为一条祝福就改变谈判的立场,但气氛好一点,总比互相骂要好。这不是关系变暖了,而是在控制温度。 我还想反驳一下那些“拿历史做人情”的说法。中国纪念抗战胜利,从来没有忽略任何一方的贡献。飞虎队的人来了,苏联红军的事也记在史册里,亚洲很多国家的反法西斯力量都被写进了公共记忆。谁来谁不来,更多时候是对方自己的选择。十年前邀请了奥巴马,这也是记录。这次有些欧美国家没来,是他们自己的决定。把责任推到中国头上,说什么“没有被尊重”,这是颠倒因果。 再看看节奏的把握。如果两三个月内有一轮新的关税谈判,那就意味着技术团队已经在准备文件了,内容大概会包括税目范围、降幅节奏、争端解决方式这些关键问题。政治层面需要一个“能宣布的结果”,APEC就是一个好时机。也就是说,谁要是想在镜头前说“我们取得了实质性进展”,那就在镜头外先控制好情绪。特朗普9月3日的克制,其实就是在为镜头外的事情做准备。他不是变了,而是算清楚了。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。白宫这几天对外的说法里,对华竞争的那些激烈的词明显少了,更多地在强调“关系很好”这种比较温和的说法。这不是政策变了,更像是宣传口径的阶段性调整。对比美国在印度问题和俄乌问题上的紧张态度,就能看出他们的优先级在变化。资源有限,外交注意力也有限,谁在议程的前面,谁就先被温和对待。中国这几周得到的是“降低冲突风险”的处理方式,这是综合考虑的结果。 很多人喜欢问“这算不算转折点”。我不想用太夸张的词。把阅兵当天的祝福看成“一次有效的风险对冲”,更合适。它不能决定关系的走向,但能让通往APEC的路少一些阻碍。接下来要看的,不是他的推文,而是三件事:王毅访韩有没有成行,庆州的双边会谈有没有宣布,关税谈判的时间和议题有没有确定。这三件事都确定了胜亿配资 ,才能说有“阶段性成果”。只要有一件没确定,那就还在“表态阶段”。
至于国内舆论对特朗普这一系列操作的两种极端反应,我觉得都不用太当真。有人夸他“懂事”,有人骂他“酸”。在我看来,他确实既懂事又有点酸。懂事在于他的克制,酸在于他说的“谁更需要谁”那句话。这种话在美国国内很有市场,但在外交上没什么用。对中国来说,真正重要的是“别惹事”“能办事”。其他的,都算是背景噪音。 最后,我觉得可以达成一个简单的共识:纪念反法西斯胜利,是对历史的尊重,也是对未来秩序的宣誓。谁要是愿意在这一天放下敌意,谁就能为接下来的谈判多争取一些空间。特朗普选择了送祝福,我觉得这是好事,但也要提醒一句——礼貌不是协议,姿态也不是实际行动。如果想在APEC上达成“大生意”,那就别在纪念日里耍小聪明。把嘴管好,把手下的人管好,氛围自然就会好起来。 这不是关系变暖,而是一次可控的降温。降温到什么程度,要看接下来两个月的每一个细节。等事情再发展一段时间,看看庆州的APEC峰会上会不会有值得纪念的成果。到时候谁在谁不在,镜头会给出最真实的答案。
天创网官方app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