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的美国西海岸,洛杉矶港的桥吊罕见地集体“抬头望天”。 曾经昼夜轰鸣的集装箱码头,如今却像被按下暂停键的游乐场。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,而是特朗普政府“史上最贵停靠费”政策实施前的真实写照。 当美国还在为每艘中国船最高350万美元的收费沾沾自喜时,中远海运的货轮早已绕过太平洋,载着中国制造的家电、汽车零件,欢快地驶向非洲拉各斯港和巴西桑托斯港。 这场看似针对中国造船业的围堵,最终却成了全球贸易格局洗牌的导火索。 造船业的“皇帝新衣”与中企的“三十六计” 特朗普政府的如意算盘打得叮当响:通过对中国制造、中国运营、甚至向中国订过船的船舶征收高额费用,就能把国际订单赶回美国船厂,重振当年“造船帝国”的雄风。 但他们显然低估了三个残酷现实。 第一笔账是造船业的“皇帝新衣”。 美国造船业早已不是二战时期年产9000艘军舰的庞然大物,如今全球市场份额不足1%,仅剩80艘国际商船,连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都凑不齐。
即便韩国韩华集团砸下50亿美元收购费城造船厂,年产量也不过20艘,还不够中远海运半年的订单量。 更讽刺的是,美国海军舰艇规模已缩减至1980年代的一半,连自家航母维修都得排队,哪有余力承接国际商船订单? 第二笔账是全球航运的“中国底色”。 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连续15年全球第一,集装箱船占全球81%,散货船占75%,连瑞士地中海航运、丹麦马士基这些国际巨头,都有20%-41%的船队来自中国船厂。 世界航运理事会早就警告:美国政策将波及全球98%的船舶,等于把整个国际供应链架在火上烤。
第三笔账是中企的“围魏救赵”。 中远海运从2025年2月就开始“乾坤大挪移”:中国大陆航线增长9.5%,亚洲区内航线增长5.2%,非洲和拉美航线更是飙升11.9%,这些新增运力全是从美国航线“抢”过来的。 更绝的是“海洋联盟”的协同作战。法国达飞轮船、长荣海运等盟友默契配合天策吧,在美国航线上优先使用非中国籍船舶,让美国的收费政策沦为“空中楼阁”。 美国港口的黄昏 当特朗普在白宫畅想“美国优先”时,美国西海岸的港口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“死亡行军”。
洛杉矶港和长滩港的桥吊空置率高达30%,货运量骤降20%-30%,原本拥堵的710号公路如今跑的全是小轿车,大货车司机们只能在码头边打牌度日。 穆迪更是直接把美国港口展望从“稳定”下调至“负面”,预测全年货运量将暴跌7%-12%。 这场危机的连锁反应远超想象:洛杉矶可能损失5000亿美元收入,200万人面临失业风险;加州农民的杏仁、华盛顿州的苹果,因为找不到足够的货船,只能在仓库里慢慢腐烂。 更致命的是,全球贸易开始“绕开美国走”。 中欧班列预订量暴涨40%,墨西哥对美出口激增25%,加拿大港口吞吐量上升12%,连非洲的拉各斯港都成了新的转运枢纽。
美国的“自残式”政策还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。 中远海运在中期报告中透露,正将战略重心转向“区域化”:印尼YIX航线把海南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串联成“海上高速”,南美WSA5航线将中哥贸易交货期压缩至市场最快水平。 这种“去中心化”布局,让美国港口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从“心脏”沦为“阑尾”。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当10月14日的阳光洒在旧金山湾时,美国港口的衰落已成定局。
特朗普政府本想通过收费政策“教训”中国,却没想到把自己的经济命脉掐得奄奄一息。 加州港务局预测,政策全面实施后,西海岸可能流失320万吨货运量,相当于每天少了20艘满载的集装箱船。 更讽刺的是,中国造船业不仅没被打垮,反而借着这股东风加速升级:大连中远海运川崎新接订单同比暴涨195%,手持订单排到了2029年。 这场博弈的本质,是保护主义与市场规律的终极对决。 美国试图用行政命令逆转产业迁移,却忘了中国造船业早已建立从钢板到导航系统的完整产业链,更忘了全球化时代的贸易网络就像流水,哪里有阻力,就会在哪里开辟新的河道。
当拜登和特朗普还在为“脱钩”“去风险”争得面红耳赤时,中远海运的货轮已经在非洲海岸卸下第一批新能源汽车,东方海外的集装箱正在巴西雨林边的港口排队通关。 历史终将证明,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,谁才是真正的输家。
天创网官方app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